“地震灾区建筑垃圾资源化与抗震节能房屋建设科技示范”项目通过科技部验收
5月17日,由中国建材总院为组织单位的“地震灾区建筑垃圾资源化与抗震节能房屋建设科技示范”项目在四川都江堰通过了科技部社会发展司组织的验收专家组的验收。
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织实施情况汇报,审阅了验收资料,进行了现场察看和质询,一致认为:项目组在不到一年时间内,完成了从理论研究到生产线和示范房屋建设的一系列工作,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以建筑垃圾为主生产的建材制品以及抗震节能房屋建设等三方面高质量、超额完成了合同任务书中的任务和考核指标。
项目针对地震灾区建筑废物产生量与地震烈度之间的定量关系,提出了预测数学模型,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依据。研究开发了建筑垃圾资源化过程防尘、降噪和防疫处理技术,防止建筑垃圾资源化过程的二次污染;研究再生骨料品质控制与应用技术,制定了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品质控制指标,编制了《再生骨料应用技术指南》、《再生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分别在都江堰和绵竹建成2条年产100万吨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示范生产线;开发墙体板材、块材和构件3类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制品,分别在都江堰、崇州和北川建成3条再生混凝土制品(砌块、墙板和构件)生产线,建筑垃圾替代原有骨料30%-50%。制定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墙体板材和构件标准,为我国建筑垃圾再生利用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实现地震灾区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再生骨料混凝土空心砌块(砖)砌体“构造柱+圈梁+现浇板”结构体系、再生混凝土“框架+再生砌块填充墙”结构体系、“板—柱—轻钢结构体系”、“再生混凝土梁柱板砌体组合结构体系”,并对上述四种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节能效果、施工技术进行理论与试验研究,并编制相应的技术指南、标准图集和施工工法。采用上述四种结构体系建造的5类近4000m2示范房屋在抗震、节能方面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且建造成本较为合理。
同时,验收会专家和科技部领导对该项目的组织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抗震救灾的特殊环境下,项目组织单位中国建材总院高效组织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研队伍,着重解决建材与建筑结合的关键技术问题,这种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互结合的研究与技术创新模式以及项目针对特殊情况下采取的定时、定向、定点的独特运行与管理机制非常成功,为本项目圆满完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地震灾区建筑垃圾资源化与抗震节能房屋建设科技示范”项目是在去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一个月时间(2008年6月14日)即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可行性论证。随后各课题承担单位在国拨经费未到位的情况下,垫资开展调研、实验室研究、生产线和抗震节能示范房屋设计等一系列工作,并在四川当地政府的协助下,分别在都江堰、绵竹、崇州、成都等地选址建厂、建设抗震节能示范房屋基地,并于2009年4月完成全部工作,整个项目历时仅10个月。项目完成了15项专利的申报,其中10项为发明专利;完成了再生混凝土和制品以及建筑垃圾结构体系房屋标准图集、施工工法和应用技术指南共计9部。发表了40篇论文,其中6篇为在国际会议上发表。
本项目是以地震灾区重建的需求为目标,针对地震灾区建筑垃圾的处置以及灾后重建面临的突出问题,开展灾区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成套技术、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制品以及灾区重建抗震节能低层住宅结构体系及其技术集成的研究,研究内容不仅符合地震灾区当前的重大需要,也符合建筑和建材业科技发展方向。
项目验收后,科技部和组织单位将全力以赴做好成果的推广和宣传工作,将本项目研究成果在灾区得以最大程度的应用,为“灾区重建、恢复家园”做出最大的努力并最大限度的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的深入开展,从而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